福建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,历史悠久。福建柘荣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,只是到了唐代才叫做“布袋戏”,发展于公元923~936年(后唐),至公元1644年(明朝洪武帝朱元平日)时达到巅峰,之后一直兴盛至今(破四旧时期中断10年)。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,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。
福建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。集吹、拉、弹、唱表演于一身。一台演出手、脚、口、身并用,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,两只手演木偶,最多能让10个木偶同台表演(以大拇指、食指为主)。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,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的艺术形象。布袋戏的演出设备十分简陋,一张普通的小方桌再加一个幔帐足矣。桌子的外面用帷布围住,里面却是一个“民乐队”:一边挂着小钹、板鼓、盖头板等打击乐器,一边挂着刀、枪、剑、戟等演出道具,下边挂着脚锣。桌子上面搭起幔帐,宽不及1米,高不过0.5米,这就是“戏台”。幔帐的正面两边各开一个不大的“口子”,戏师傅的双手就是从这里伸出来操作布袋木偶头。戏师傅则躲在帐后,坐在戏担上,口动、手动、脚动,忙忙碌碌。戏台两侧红色柱子上,刻有诸如“方寸之中行万里,一人手上演百官”的楹联。中间隔以镂空雕花的木板屏风,以便艺人窥视自己的操纵表演。屏风左右挂着一尺宽的“出将”、“入相”两门帘,为戏中人物登台、下场之门。戏一开演,艺人用手指顶住木偶演戏,以脚踩动木架上的配件击打大锣、小锣、镲等乐器,嘴里或说、或唱,手、脚、嘴并用,热闹非常.所有的设备,包括乐器、布袋、木偶,只要两个箱子就全装下了,一条扁担挑起了一个“戏班”,真是“帐前可演天下事, 箱中能容世上人”。 其行头简单,木偶、道具、戏台、乐器全部加在一起,一担便可挑上。戏师傅挑着担子,走村串巷,想去哪演去哪演,哪里想演那里演。
小小的舞台伴随郑运德走过40多年的人生。他不仅要手、脚、口、身并用,还要会戏剧唱腔和模仿各种动物鸟类叫声,剧中所有人物的对白与念唱均由他一人完成。因此他必须具备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口音的技巧,还要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。福建柘荣布袋戏,是柘荣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芭,堪称“八闽绝活”2008年,郑运德也被省政府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(柘荣布袋戏)代表性传承人。
评论